« 返回搜索结果  
甲基溴ICSC: 0109 (11月 2009)
溴甲烷
CAS登记号:74-83-9
UN编号:1062
EINECS编号:200-813-2

  急性危害 预防 消防
火灾与爆炸 在特定条件下是可燃的。 在火焰中释放出刺激性或有毒烟雾(或气体)。  与铝、锌、镁或氧接触,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。  禁止明火。 禁止与铝、锌、镁或纯氧接触。    切断气源,如不可能灭火,对周围环境无危险,让火自行燃尽。其他情况用适当的灭火剂灭火。  着火时,喷雾状水保持钢瓶冷却。 

 严格作业环境管理! 任何情况,均咨询医生! 急救:使用个人防护。 
  症状 预防 急救
吸入 咳嗽。 喉咙痛。 头晕。 头痛。 腹痛。 呕吐。 虚弱。 呼吸短促。 意识模糊。 幻觉。 失语。 共济失调。 惊厥。 症状可能推迟显现。 见注解。  采取通风、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。  新鲜空气,休息。 半直立体位。 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。 立即给予医疗护理。 
皮肤接触 可能被吸收! 刺痛感。 瘙痒。 灼烧感。 发红。 水疱。 疼痛。 与液体接触:冻伤。 另见吸入。  保温手套。 防护服。  用大量水冲洗皮肤或淋浴。 冻伤时:用大量水冲洗,不要脱去衣服。 立即就医。 
眼睛接触 发红。 疼痛。 视力模糊。 短暂视力丧失。  戴安全护目镜、防护面罩或眼睛防护结合呼吸防护。  用大量水冲洗(如可能易行,取下隐形眼镜)。 立即就医。 
食入      

泄漏处置 分类与标签
撤离危险区域! 向专家咨询! 个人防护:全套防护服,包括自给式呼吸器。 通风。 切勿直接往液体上喷水。 

按照联合国GHS标准

cylinder;gasskull;toxiccancer;health haz
信号词:危险
内含高压气体,遇热可能爆炸
吸入会中毒
导致皮肤和眼睛刺激
吸入对肺、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
长期或反复吸入接触,对肝脏、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
破坏高层大气中的臭氧,危害公共健康和环境 

运输
联合国危险性类别
联合国危险性类别:2.3 

储存
如在建筑物内,需耐火设备(条件)。 与强氧化剂、铝和含氧气瓶分开存放。 阴凉场所。 沿地面通风。 
包装
 
甲基溴 ICSC: 0109
物理与化学性质

物理状态、外观
无气味 无色 压缩 液化气体。 

物理危险性
该气体比空气重,可能积聚在低层空间,造成缺氧。 

化学危险性
加热时,分解, 生成含有溴化氢,溴和溴氧化碳的有毒、腐蚀性烟雾。 与强氧化剂发生反应。 有水存在时,浸蚀很多金属。 浸蚀铝、锌和镁。 生成自燃化合物。 具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。 

分子式:CH3Br
分子量:94.9
沸点:4°C
熔点:-94°C
相对密度(水=1):1.7 (0°C液体)
水中溶解度: 20°C时1.5 g/100ml
蒸汽压: 20°C时1893kPa
蒸汽相对密度(空气=1):3.3
闪点:194°C
自燃温度: 537°C
爆炸极限(空气中,%(v/v)): 10-16
辛醇/水分配系数对数值:1.19  


接触与健康影响

接触途径
该物质可经吸入和经皮肤,亦作为蒸汽被吸收到体内。 

短期接触的影响
该物质,液体状态时, 严重刺激皮肤。 该物质,液体状态时,刺激眼睛和呼吸道。 吸入可能导致肺水肿。 见注解。 该液体迅速蒸发可能造成冻伤。 该物质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造成影响。 影响可能推迟达48小时出现。 高浓度接触可导致死亡。 需进行医疗观察。 

吸入危险性
容器漏损时,迅速达到空气中该气体的有害浓度。 

长期或反复接触的影响
该物质可能对神经系统、肾和肝造成影响。 可能导致功能受损。 动物实验表明,该物质可能对人类生殖或发育产生毒性影响。 


职业接触限值
阈限值1:1 ppm (时间加权平均值); 阈限值1:(经皮); 阈限值1: A4 (不能分类为人类致癌物);.
最高容许浓度1:最高限值类别:I(2); 最高容许浓度1:致癌物类别:3; 最高容许浓度1:妊娠风险等级:C; 

环境
该物质对水生生物是有毒的。 因其对臭氧层有影响,避免向环境释放。 该物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会进入环境。需特别注意,避免任何额外释放,例如通过不适当处置活动。 

注解
依接触程度,建议定期体检。
肺水肿症状常常经过几个小时以后才出现,体力劳动使症状加重。因此休息和医学观察至关重要。
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能延迟几小时出现。
应考虑由医生或医生授权人员立即给与适当吸入治疗。
转动泄漏钢瓶使漏口朝上,防止液态气体逸出。 

附加资料
  欧盟危险性类别
符号:T,N; R: 23/25-36/37/38-48/20-68-50-59; S: (1/2)-15-27-36/39-38-45-59-61 

ILO、WHO和EU均不对翻译的准确性负责,亦不对其使用负有责任。 ©中文版,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,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