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智障者扫清就业障碍
全球约有2亿智障者,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,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,难度巨大。从下面李超的故事中可以看出,小小的帮助带来很多变化。
北京(国际劳工组织新闻)李超目前正在丰台区万丰小吃城做砂锅。27岁的他,由于智障,发展受到了限制。
李超在这里工作三年了,每个月能有1600元的收入,足够养家糊口。但是并不是每个智障者都能如此。在获得这个工作之前,李超和其他智障者一样,为了找一份稳定工作,经历了很多困难。
他的父母都是智障,是舅舅将他从小带大,而且母亲在六年前走失了。根据国家规定,智障者16岁以后,培智学校就不再提供义务教育。李超说,他从学校出来后,他们街道办事处因为需要找工作的人太多,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帮助他找到工作。最终在舅舅的帮忙下,李超做了电梯工,工资不足500元,但是不久也被单位辞退。
2005年,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(丰台利智)通过街道的推荐,找到了李超。这是一家民间机构,主要针对公立培智学校的空白,比如为重度智障提供托养服务,而李超这样超过培智学校学龄的,在那里可以继续学习。李超在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中心为他和学员们提供量身打造的训练,包括社会交往,识字、算术、手工、烹饪,以及其他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技术。
“我喜欢去那上学,” 李超说,“丰台利智教我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”。
李超的职业辅导员邹俊娟回忆说,李超很好学。“第一天来到丰台利智时”,邹俊娟说,“李超就对我声明,老师,我马上就想工作养活我舅舅”。
在岗培训
能在工作岗位上扎根,并非易事;李超在万丰小吃城上班后,遇到不少问题。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与非残障的员工相处,还有就是如何理解小吃城的各类规定。例如,有一次餐厅接受食品监督部门的例行检查,要求不能开火烧饭。李超就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停,依然开火,他被因为罚款50元。他因此想不通,想过辞职。
丰台利智在全国率先摸索的“支持性就业”,给李超带来很大帮助。李超接受了在岗培训,就业辅导员针对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例如想辞职、不适应,分别一一加以劝说和指导。经过这一过程,李超逐渐成为了万丰小吃城一名合格的员工。
“很多智障者在上岗的头几个月,都很难适应在竞争性的环境中就业”,丰台利智的负责人冯路说,“就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慢慢战胜这些挑战”。
目前普通的残障职业训练,缺点之一是,智障者就业后的“不适应症”,并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。“国际的经验表明,对于智障者来说,在岗培训的效果要更好。也就是说,先上岗在培训,而不是先培训再上岗”,国际劳工组织残障事务高级专家芭芭拉•莫雷介绍到。
培养更多职业辅导员
“我们现在的残障职业教育中,还没有职业辅导员这门课程”,冯路说,就业辅导员队伍的短缺,局限着智障者就业的推进。
通过与爱尔兰政府援助计划合作,国际劳工组织“通过立法实现平等:提升残障人享有的权利与机会”(PROPEL)项目,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、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一起,为像李超这样的智力障碍者提供工作机会。北京联合大学将培养一批“就业辅导员”,通过培训就业辅导员队伍,来为残障者提供辅导。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院长许家成介绍,每个智障者在公开就业岗位上面临的困难是不同的,这就需要为每一个智障者制定个人化的培训方案。
“智障学员们学习如何与非智障员工相处,他们的成长速度非常快”,山东济南智光启能中心的王化洁,也是这次北京联合大学培养的首批10名就业辅导员之一。她说,该院的课程让她学习了更多为智障者提供支持性就业的技巧,受益匪浅。
在2013年期间,PROPEL项目将与中残联、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北京联合大学一起,通过举办研讨会等方式,推广国际、国内“智障者支持性就业”的经验,通过这一探索,在全国近5000家残障就业服务机构中,逐步推广“支持性就业”的路径。
李超在这里工作三年了,每个月能有1600元的收入,足够养家糊口。但是并不是每个智障者都能如此。在获得这个工作之前,李超和其他智障者一样,为了找一份稳定工作,经历了很多困难。
他的父母都是智障,是舅舅将他从小带大,而且母亲在六年前走失了。根据国家规定,智障者16岁以后,培智学校就不再提供义务教育。李超说,他从学校出来后,他们街道办事处因为需要找工作的人太多,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帮助他找到工作。最终在舅舅的帮忙下,李超做了电梯工,工资不足500元,但是不久也被单位辞退。
2005年,北京市丰台区利智康复中心(丰台利智)通过街道的推荐,找到了李超。这是一家民间机构,主要针对公立培智学校的空白,比如为重度智障提供托养服务,而李超这样超过培智学校学龄的,在那里可以继续学习。李超在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中心为他和学员们提供量身打造的训练,包括社会交往,识字、算术、手工、烹饪,以及其他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技术。
“我喜欢去那上学,” 李超说,“丰台利智教我怎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”。
李超的职业辅导员邹俊娟回忆说,李超很好学。“第一天来到丰台利智时”,邹俊娟说,“李超就对我声明,老师,我马上就想工作养活我舅舅”。
在岗培训
能在工作岗位上扎根,并非易事;李超在万丰小吃城上班后,遇到不少问题。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与非残障的员工相处,还有就是如何理解小吃城的各类规定。例如,有一次餐厅接受食品监督部门的例行检查,要求不能开火烧饭。李超就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停,依然开火,他被因为罚款50元。他因此想不通,想过辞职。
丰台利智在全国率先摸索的“支持性就业”,给李超带来很大帮助。李超接受了在岗培训,就业辅导员针对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例如想辞职、不适应,分别一一加以劝说和指导。经过这一过程,李超逐渐成为了万丰小吃城一名合格的员工。
“很多智障者在上岗的头几个月,都很难适应在竞争性的环境中就业”,丰台利智的负责人冯路说,“就业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慢慢战胜这些挑战”。
目前普通的残障职业训练,缺点之一是,智障者就业后的“不适应症”,并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。“国际的经验表明,对于智障者来说,在岗培训的效果要更好。也就是说,先上岗在培训,而不是先培训再上岗”,国际劳工组织残障事务高级专家芭芭拉•莫雷介绍到。
培养更多职业辅导员
“我们现在的残障职业教育中,还没有职业辅导员这门课程”,冯路说,就业辅导员队伍的短缺,局限着智障者就业的推进。
通过与爱尔兰政府援助计划合作,国际劳工组织“通过立法实现平等:提升残障人享有的权利与机会”(PROPEL)项目,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、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一起,为像李超这样的智力障碍者提供工作机会。北京联合大学将培养一批“就业辅导员”,通过培训就业辅导员队伍,来为残障者提供辅导。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院长许家成介绍,每个智障者在公开就业岗位上面临的困难是不同的,这就需要为每一个智障者制定个人化的培训方案。
“智障学员们学习如何与非智障员工相处,他们的成长速度非常快”,山东济南智光启能中心的王化洁,也是这次北京联合大学培养的首批10名就业辅导员之一。她说,该院的课程让她学习了更多为智障者提供支持性就业的技巧,受益匪浅。
在2013年期间,PROPEL项目将与中残联、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北京联合大学一起,通过举办研讨会等方式,推广国际、国内“智障者支持性就业”的经验,通过这一探索,在全国近5000家残障就业服务机构中,逐步推广“支持性就业”的路径。